转载 | 广州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经费首次突破20亿元;获批3家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5月31日,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推进会在广州召开,会上首批5家广东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获得授牌。其中,广州地区入选3家,入选数占首批总数的60%。
广州地区所入选3家单位分别为:
- 依托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建设的广东省磁电物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物理学)
- 依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建设的广东省战略金属与绿色利用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地球科学)
- 依托华南师范大学建设的脑认知与人的素质发展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心理学)
近年来,广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举全市之力建设“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积极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和省市联合基金贡献“广州力量”,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对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头供给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强化核心能力跃升。
“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2020—2023年连续四年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从2020年第15位跃升至2023年第8位,超过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2022年,广州研发投入强度达3.43%,是全国唯一实现连续九年稳定增长的一线城市;其中: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达12.24%,接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平均水平。2023年,广州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经费首次突破20亿元,涌现出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首次发现”等一批引领性基础研究成果。
构建基础研究投入“多元共建”机制、强化优势学科
广州市在国内率先探索实施“市财政经费+共建单位自筹经费”的市校(院)企联合资助基础研究计划,共建单位已拓展至30家在穗大学、医院、企业等创新主体,有望每年以不超过6000万元的市财政经费投入,撬动不少于10倍的社会资本,共同开展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推动学科建设成效尤为显著。目前,广州地区已有8家大学的2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4家大学的14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香港科技大学(广州)2023年首次独立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率达42%。
探索基础研究人才“阶梯培育”路径、储备战略人才
广州市积极探索以青年博士为核心的“普惠制”支持模式,并于2023年2月在国内率先出台《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工作方案》,2024—2028年连续五年投入市财政经费近10亿元,持续实施青年博士“启航”、优秀博士“续航”、科技菁英“领航”系列计划,构建接续完善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进而培养一批能够进入国家、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2021年至今,已资助5845名35岁及以下的青年博士留穗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助力自主培育国家“杰青”52人、国家“优青”137人。
深化基础研究项目“简政放权”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探索实施基础研究项目全过程管理简政放权,建立“以方向选人、以人定项目”的遴选机制,在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选人、经费自主使用上充分放权赋能。充分尊重基础研究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全国首创结果导向的“五个一”联动式项目验收模式,既专注于人才自身的成长,又给予人才更多的耐心与包容。全面落实市财政经费“包干制”管理,切实为基础研究人才在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和申请项目经费调整等方面“减负”“松绑”,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工作中去。目前,广州市纳入“包干制”的基础研究项目已超8000项、经费超5.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