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去年这个时候就应该写的,我拖了一年。刚和朋友讨论物理问题,和QCD有些关系,突然想起我还欠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一篇纪念罗向前教授的文章。我希望这篇短文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缅怀中大物理系历史上的优秀老师,传承老一辈的纯粹的学术传统。特别地,我也希望现在的零零后本科生知道一点有关中大物理系老前辈的故事。
罗向前教授是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原理工学院(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前身)的杰出教授,郭硕鸿先生的弟子,国内外知名的格点量子色动力学专家,杰青。2006年10月23日在广州因病去世,享年45岁。当时我读大四。关于罗老师的生平介绍在《现代物理知识》2006年6期有详细介绍,北大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的刘川教授写了一篇悼念文章。罗老师是我在大学期间学习格点量子场论的启蒙老师,是我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位老师之一。罗老师为了探索大自然奥秘,为了培养学生而奋斗终生。我不想写一个formal、煽情的短文,就只分享四个小故事,还原一个我眼中的罗老师。
(一)
大二的时候(2004-2005),当时全校的一二年级都在珠海校区。罗老师给我们03级物理学专业上理论力学课。罗老师上课推荐我们看Goldstein的经典力学书。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教材,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外文物理书。我现在也要求组里本科生要自学该书。我当时表示想跟罗老师搞点科研。于是,罗老师在课间叫上我和班上另外几位同学一起在办公室里听他讲解标准模型、量子色动力学(QCD)的渐近自由、夸克为什么会被囚禁。2004年正好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QCD。罗老师给学生讲解的时候,非常认真,非常投入,我们感觉得出来他十分热爱自己的研究。我听了罗老师的讲解十分兴奋,觉得以后就应该皈依高能物理了(年轻人易冲动,可以理解)。尽管我现在“叛变”了。我在2006年暑假,收到杨振宁先生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研中心(现在的高等研究院)直博生面试通知。高研的老师给我展示了凝聚态物理的宏伟蓝图。当时的罗老师组里的研究生师兄也给我推荐了MIT的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教授的量子多体理论,我被引言吸引到了(年轻人易冲动,可以理解)。我在罗老师那里学到的格点场论在我后来的凝聚态理论研究中用了很多。特别是,格点上的狄拉克费米子加倍问题、格点规范场论在凝聚态物理中应用很广泛。毕竟,在固体材料中,格子是真实存在的!在翁征宇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博士阶段进入了纷繁复杂的高温超导领域,并进行了格点上的拓扑场论方面的研究。目前的许多研究也表明,不同长度尺度的物理可以互相脱耦、各有各自的精彩;同时,许多技术方法甚至idea可以互通。
(二)
大三开始(2005-2007),我们在广州南校区学习。罗老师在引力波楼(现已拆除)里讲授量子场论与规范场论课。参考是Lurie的那本超级古董级别的教课书,配上罗老师的魔幻般的草书讲义(扫描成pdf然后投影)。好像是每周一次课,晚上连上三节。我受益匪浅。当时我提前选修多门研究生课程,在图书馆借阅了不少理论物理和数学教材来学习。当时大家都感觉到罗老师身体不好,但是都不知道罗老师罹患重症。后来罗老师为了坚持上课,开始拄着拐杖来。再后来是他父亲推着轮椅来坚持上课!罗老师去世后,我们那个班的学生得知真相后,十分震惊和难过。
(三)
罗老师一心搞科研,过于纯粹,说话不像常人那样有“艺术”性。罗老师发现我上课从来不做笔记(打小我就不喜欢在老师滔滔不绝的时候做笔记),于是在一个课间休息,对我说:“叶鹏同学(注:罗老师称呼学生都是xx同学,十分正式),我看你不做笔记,你为什么不做笔记呢?”我没回答(我其实是想说:有啥好记的!)。罗老师接着说:“虽然你智商高,但是人家有做笔记,期中测验就比你考的高。”(教室陷入极度尴尬),罗老师接着又问:是不是没有钱买笔记本?我立马想否认。可是罗老师接着说:“我给你报销,买10本够不够?”我很无辜地望着他。罗老师说:“买好了,回来找我报销。”我有口难辩,十分尴尬。类似尴尬的情景很多,各种花样的躺枪,但我们反而觉得罗老师太可爱、纯粹。
(四)
2006年9月教师节(或前后某天),我大四。我打算去罗老师家里看望他,正好当天晚上罗老师在家里要上一门课,我去旁听一下(大四我没有课要上)。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罗老师。罗老师要求必须8点之后才能进来。后来才知道,在8点之前罗老师在其父母的帮助下吃流质食物,他不愿意让学生看到。听组里的研究生师兄说,罗老师在临终前还叫研究生去他病床前用U盘整理各种科研资料。(作者:叶鹏)
罗老师对科学的那份孩童般的纯真永远留在所有学生心中!